編者按:2020年5月19日由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政府聯合CBC建筑中心聯合發起的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元寶島)大師邀請賽最終成果評選會已成功召開。原研哉×柳亦春大師聯合團隊與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共同獲勝。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方案以“Y-HARP楊柳青歷史區再生計劃”為主題,以“再生”為核心概念,以再活化、再組織、再開發為核心策略,并對楊柳青提出了以“活著的遺產”為題的業態策略。
本次CBC建筑中心有幸邀請到韓國國寶級建筑大師承孝相先生,一起暢談他在本次大師邀請賽獲勝方案“Y-HARP楊柳青歷史區再生計劃”以及他的人文建筑理念。
地文,如我們手上的指紋,往昔的記憶在它發生的土地上都留有獨一無二的印跡。隨著時代的變遷,即使目前的楊柳青元寶島已接近處于“白紙狀態”,但曾經的記憶已鐫刻進土地里,是記錄人們生活的痕跡。
—— 承孝相
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方案解讀以及專訪 ? CBC&承孝相大師聯合團隊
—
CBC: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國家大運河文化帶的大背景下,天津市西青區政府與CBC建筑中心聯合發起“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師工作營、國際大師邀請賽的創新方式,請問您如何看這種工作方式?
承孝相:作為行政執行機關的西青區政府與專業策劃機構CBC建筑中心,以相互信任為基礎聯合發起的這種方式,是進行公共建筑項目的理想狀態,日后應積極推廣這種方式。
CBC: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作為大運河的重要節點,您認為應該如何將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為國家文化公園新標桿,建設成為地標性的公園?
承孝相: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它的場所本身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眾多故事,因此如果是以某種人工建筑的形態因素為標志的話,很有可能忘卻它的歷史背景,所以在這里比起形態更重要的是尋找場所的價值。換句話說,打造場所的象征意義才能提升此項目的可持續價值。
CBC:楊柳青素有”北國江南“之稱,民間藝術、運河文化、趕大營文化與傳統聚落空間是楊柳青鎮的主要文化中心,年文化是最深廣的民間文化,楊柳青年畫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至今是楊柳青最為耀眼的一張名片,且有數處大運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楊柳青傳統文化現在處于未得到充分地傳承與發揚的狀態,請問您對如何進行楊柳青文化復興有什么建議嗎?
承孝相:年畫等楊柳青的傳統文化我認為有三種特性:其一,它的文化本身有藝術價值,這里包括年畫、工藝和音樂;其二是非常大眾化,并非只有特權層享受的文化,而是普通百姓都能享受的,因此范圍廣,沒有彼此之間的隔閡;其三是較有慶典性,有新年祝福和祈求平安之意。因此我想楊柳青的文化不能被復制在博物館或者展廳空間里,而是應從現今的日常中尋找答案。
CBC:您說過“每塊土地都有固有的紋理,好的建筑師應該懂得傾聽土地”,結合楊柳青的項目背景,可以請您談談您在楊柳青項目中的設計理念嗎?
承孝相:楊柳青項目除了運河圍繞的元寶島地塊之外,北側有傳統歷史文化名鎮核心保護區,東南側有文化小鎮區域,這三個地塊,其場所的狀態完全不同。傳統民居聚集的歷史名鎮核心保護區因長時間的沉淀不夠有活力,此地區需要針灸術的方法,先挑選適當的地方建造需要的設施,再逐漸讓整體活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城市針灸術的方式。南側的文化小鎮地區,過去是農耕地,幾乎沒有建筑歷史,這里可以建造嶄新的規模較大的文化設施,但整體要呼應,由此打造美麗的風景線,也就是需要文化風景的概念。
最核心的地塊是元寶島,現狀是建筑幾乎都消失了的狀態,但查詢資料就能發現此地南側部分過去是濕地和池塘,沿著北側運河有村莊密集的狀態。雖然目前已消失,但記憶仍留存,我們根據記憶重組過去的空間結構,也就是地文的建筑。貫穿南北的道路將整個島分成兩部分,我們規劃臺地公園連接東西島,左側主要是花園設計大賽場地,右側有三個重要的設施,是利用過去的空間組織打造新的建筑,整體設計就像悠久的未來。
CBC:您的建筑引發人們思考生命與存在,尤其是您設計的教堂、墓園、修道院等,且您曾將自己劃分為”智慧型建筑師“,可以請您談談您在建筑創作過程中的思考以及設計過程嗎?
承孝相:建筑對我們的生命存在來說是不可避免和不可分開的決定性工具。設計建筑的意思是在設計居住在此建筑中的居住者的生活,所以設計過程如果不從對此人生活的尊敬和愛心出發的話,或許是種罪惡。所以對建筑師最重要的是對我們人的內心深處的尊嚴要有敬畏心。
CBC:您對人文建筑有深刻的理解,比如您更看重人的行為與空間之間的關系,認為城市與建筑的價值在于承載了我們生活中不斷變化的過程,城市具有記憶等等,您曾發表的“隱形的建筑,移動的城市”一文中提到“隱形的空間”,可以請您談談“隱形空間”以及“城市記憶”的想法嗎?
承孝相:就像前面提到的,建筑的目的是在
CBC:您認為“人、文化、城市共存共融”的概念以及楊柳青運河的歷史記憶如何反應在空間中并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的?
承孝相:楊柳青是在這方土地上獨一無二的場所,在這片場所里留有的歷史對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來說是能夠夢想未來的最正確的教科書,因此在這里蓋起的建筑應是能夠實現未來的設施,與這場所的特性不能分開。在隨處可見的人工設施或許在這里是不必要的。
CBC:您早年提出”古老美學“、”貧者美學“的建筑美學理念,是受到東方哲學理念的影響,同時您具有國際視野,可以請您談談東方建筑美學在全球化背景下對未來城市更新與空間價值創造有哪些影響嗎?
承孝相:在新冠疫情的可怕現象中我們要學會的,我想是共存的價值。不能只考慮自己,而是集體要健康的意思。這也說明我們的城市結構不能由一棟標志性建筑物來支配,而需要一切都平等的民主主義社會的城市結構。漢字里的“和而不同”是最確切的表現,這亦是東方很久以來遵循的價值。我想在未來全新的時代里,這種價值應該會成為最緊要的話題。